探秘江苏最大“种子银行”

《流浪地球》里的种子库真实存在

金陵晚报 2023年09月15日

真空包装好的种子。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甘欣宇 摄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见习记者 祝东秀

  电影《流浪地球》中,科学家们在空间站冷藏了1亿颗农作物种子,以防备环境变化导致作物灭绝。那么在现实世界中,真有这样的“种子库”吗?答案是肯定的。它们被称为种质资源库。

  紫金山南麓,江苏省农科院内,就坐落着这样一座“种子库”——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下称“中期库”)。这里,保存着近6万份种质资源,涵盖56个作物,是我省最大的“种子银行”。

  保存十几年的“大龄”豆子仍能发芽

  走进中期库,一股冷气扑面而来。为更好保存种质资源,这里常年保持零下四摄氏度的环境温度。被冷气冻得一激灵的记者抬眼就看到了一排排的储藏柜,储藏柜上整齐摆放着数百个种子箱,箱子里是真空包装的种子袋,上面标注了编号、繁殖年份、田间号等信息。

  “编号004开头的是水稻种子,010开头的是花生种子……”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朱银从存有近6万份种质资源样本的“大冰柜”中,取出几袋种子样本向记者展示并介绍,通过袋子上的“身份编码”,专业人员能够通过管理系统轻松识别各种信息。

  朱银介绍,真空包装则能够让种子保存时间更长。“一般来说,大豆等高油量种子一般可保存6年,但是我们库用真空包装保存了十几年的种子发芽率仍然蛮好的。”

  为何搜集保存这些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就是构成芯片的核心原件,是种业创新的基础,我们搜集、保存这些种子实际上是在保存基因和遗传物质。”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颜伟说。

  一粒种,万颗子。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源安全,首要解决的就是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

  记者了解到,种质资源也称遗传资源,是指包含生物全部遗传信息、决定生物各种遗传性状和特征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存在于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中,也存在于野生生物的物种中。

  经过数代人收集整理,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目前已保存近6万份种质资源,涵盖56个作物,涉及植物14个科、56个属、96个种,为现代作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储备。

  种子入库需闯多道关

  一袋种子要想进入中期库,首先要过搜集关。

  “我们获取种质资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从江苏省以外甚至是国外引进品种;另一个是走村进户地考察和搜集。”颜伟说,比如,盱眙的野柿子、溧阳的小苹果“毛尖花红”。盱眙野柿子只有手指甲般大小;“毛尖花红”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水果品种之一。就口感和产量而言,这些野柿子和小苹果并不适合大面积生产,但是搜集和保存它们意义十分重大。

  颜伟解释:“野柿子种质中的耐贫瘠和多花多果的基因后续可以加以利用,用于培育高产抗逆新品种。‘毛尖花红’是上次普查行动在苏南地区搜集到的唯一一份苹果农家品种,突破了人们对苹果传统种植区的认知,对研究品种演化分布和培育广适性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

  被搜集来的种子要想进入“大冰柜”,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朱银介绍:“我们制定了《种质资源入库保存技术规程》,对种质资源的质量和入库流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首先新入库的种子必须是新的资源,不能与我们已有的资源重复。”

  携带种质入库证明的种子首先进入预储库,初步成为种质样本。下一步,样本种子在入库前还要经过干燥和熏蒸,逐一检测各种质种子的重量、净度、籽粒完好度及含水量。符合要求的再进入活力检测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测试发芽率和发芽势。最后,检测合格的种质种子才会被称重、包装、贴上条码、登入《种质管理数据库》,真正进入中期库,成为珍贵的种质资源。

  这座资源库全是宝藏

  朱银介绍,通过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可不断丰富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农作物品种改良创新提供优异基因资源。

  不同的时代对于基因种类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家们更加关注农作物的产量;在病虫灾害严重时期,科学家们会将视线放在农作物的抗病虫特性研究上;当下,老百姓更关注的是食物品质和健康。这些多样化的需求都可以从种质资源上找到灵感和答案。

  就小麦而言,像台湾小麦、宁麦3号、阿夫等品种,产量和抗性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产业要求,几乎没人种植了,然而其种质对于科研而言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著名的苏麦3号就是利用台湾小麦与阿夫培育而成,是当下最重要的小麦赤霉病抗原,中外科学家在其中发掘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nb1。

  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新从国外引进的绿豆种质中发现了抗豆象的基因资源。豆象是一种仓储性害虫,通常我们看到的豆子上出现虫洞,一般都是豆象所为。“引进的野生绿豆资源颗粒非常小,壳非常硬,这种种质也许不适合生产作为粮食,但是它的种质里面却有抗豆象的基因,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绿豆的安全仓储问题。”颜伟说。

  为更好保存种质资源,扩大种质资源覆盖面,目前省农科院已在建设新的综合基因库,预计2025年可投入运行。综合基因库在现有低温种子库的基础上增加了试管苗库、DNA样本库和超低温液氮库,库藏面积将是现在中期库的10倍左右。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综合基因库将配备智能化设备,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使库藏种质资源更安全,样本存取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