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石头记 2023年03月17日

南京史志专家对20个金陵世家进行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

从独特家风看南京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家风是社会文明的铺路石,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至深。南京向来是文人荟萃、望族聚居之地,其独特家风和文化传承,深刻融入南京千百年来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日前,南京史志专家金戈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从诸多金陵世家个案中发掘出他们与南京的深厚渊源。

  传承有序

  20个金陵世家构筑起独特家风

  最早的金陵甘氏,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甘茂;明初伍氏家族迁居金陵,之后亦商亦儒,由贾入仕;清乾嘉年间以经学享誉儒林的陈授一族,以经学、文学、史学名家绵延七世,出现了陈作霖、陈作仪等代表人物……

  金戈长期从事南京老城区地方志编纂、文物保护与利用及地方名人档案征集整理工作,并开展南京文化名人成长史及家族史研究工作。通过对20个家族长期的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他发现,从地理特性来看,金陵世家中既有在南京生活600年以上的原住民“甘”“陈”“伍”“郑”,也有100年之内,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姚”“童”,还有“蒋”“万”家族中的一部分人,带着本土文化的熏陶,在外地取得不俗的成绩,而他们发家的起点都在南京。

  这些家族传承有序,见证了南京城市的演进步履,其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彰显出南京文化传承中蓬勃的生命力。比如,在对国家做出的贡献中,有“卞”氏的“忠”、邓家的“义”;经济方面有吴家的丝绸之路遗存;文化方面有伍、程、胡、朱、万家所留下的历史、文学与艺术遗产;还有郑、陈、姚、杨、童等家在航海、教育、建筑方面的卓绝作为。

  诗书传家

  甘氏后人力保江南贡院“明远楼”

  作为南京最古老的土著,金陵甘氏一直被视为南京人的骄傲。位于南捕厅的甘熙故居,是人们对甘氏最直观的认识,这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多进穿堂式晚清私人住宅。可是,它为何会以“甘熙宅第”命名呢?

  金戈认为,甘熙作为金陵甘氏由商入仕的杰出代表人物,在家族中最有名望。甘熙深受清代考据之风影响,著有《白下琐言》《栖霞寺志》等地方志书。其中,《白下琐言》更是被评价为继顾起元《客座赘语》之后的另外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甘熙借助父亲所建津逮楼十八万卷藏书,耗费四十年记录和考评,遍访南京的山川河流、园林街景及风土人情,才得以撰写而出。

  作为甘家涌现出的又一位杰出人物,甘鋐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商场——中央商场,1927年,他不仅在自己经营的商店内全部采购国货、销售国货,还极力推动地方的国货运动。

  同样是基于甘鋐等人之请,我们今天才能够看到明远楼这一号称“中国最大的乡试考场”的标志性建筑。江南贡院有一块《金陵贡院遗迹碑》,碑文即记述了江南省省长根据甘鋐等人之请,最终划定贡院遗址保护范围的决策过程。

  才情为上

  “梦里花落知多少”出自膺福街卢前之手

  城南中华门城堡东侧,有一条街巷名为膺福街,以才情为上的卢家正是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南京的名门望族的。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花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2002年,央视春晚上海分会场,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秦怡、张瑞芳一起演唱了这首经典歌曲《本事》。这首歌由“中国现代音乐之父”黄自谱曲,词作者正是卢家后人卢前,后收入小学音乐课本,经久传唱,一句“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影响了百年来宗璞、琼瑶、三毛、郭敬明数代人,三毛、郭敬明还都曾用《梦里花落知多少》做过书名。

  卢前还为南京留下了《冶城话旧》和《东山琐缀》。《冶城话旧》可以追溯至抗战以前,其时,张恨水在南京办了一份《南京人报》,卢前即在上面连载小专栏,名为《冶城话旧》。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卢前利用难得一天休息时间,在家里一连写几条,写好就交给张恨水登出来。随着抗战全面爆发,撤退到西南的人们备受思乡之苦,而卢前介绍的南京掌故,无疑给人亲切感和趣味性。

  薪火相传

  林海音和南京的“城南旧事”

  “以忠贞公为代表的卞氏家族,迥异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世家大族清谈玄虚、骄奢攀富的立门风气,秉孔孟之道,行忠孝之事,以儒家的价值与理念立身行事”。今天的朝天宫西门外广场上仍矗立着卞壸塑像。卞氏家族在南京有高淳、溧水两支,从南京往外延伸,一支在扬州,一支在常州。根据家谱,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是江都卞氏第二十一世孙。卞孝萱的外孙女武珺后进入南京市博物馆工作,而北宋名臣叶清臣所书的“卞公墓”墓碑,就在其工作的庭院里。

  直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陈裕光一直居住在汉口路71号,这幢住宅与相隔不远的南京大学北大楼,都是其父亲陈烈明建造。陈烈明从宁波迁入南京,曾在莫愁路开办了南京首家营造厂——陈明记营造厂,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建筑公司。

  颜料坊86号,曾经是夏家的住宅。夏仁虎和他记载老南京旧日风俗的《岁华忆语》至今仍感召着新老南京人。在风靡华人世界的电影《城南旧事》中,也可以寻觅到南京颜料坊的踪影,其作者林海音正是夏仁虎的儿媳。林海音的先生何凡,本名叫夏承楹,林海音在《重读〈旧京琐记〉》里回忆:“公公虽然居住北平数十年,但他说话仍带南京口音,全家老少的饮食习惯,也还保持江南口味。”于是,每到过年,北京夏家的饭桌上总有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什锦菜,北京夏家的马桶也是从南京颜料坊送过去的,“新马桶里面总是装着孩子们喜欢的好吃的。”

  提起金陵伍氏世家,众人都知道文化学者、南京大学教授伍贻业,殊不知,伍氏家族另有一位后人伍必毅,用一部诗稿《忍斋賸(剩)稿》记录了他一生中所经历的南京陷落、日寇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统一刊号:CN32-0087| 备案号苏 ICP备10119344号-2

新闻热线:025-84686500| 发行热线:025-84686500| 广告热线:025-84687111| 分类信息:025-84687117| 服务热线:025-84686500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行风热线:025-84686084| 金陵晚报行风热线:025-84686698

地址:南京市龙蟠中路233号 邮编:210002|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