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海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长江下游“百舸争流,万商云集”的大商埠,市面上商铺林立,有不少享誉当世的名店老铺,有些名店老铺,可能现今许多人不甚了解。
奇望街上“奇玩阁”
南京古玩爱好者都知道,往日朝天宫、仓巷一带是个好去处,每逢节假日,这里都兴办收藏交流会,吸引了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不少古玩爱好者。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南京最早的古玩市场却是在城南建康路一带。
清代至民初,建康路一带曾叫“奇玩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这一带是当时南京古玩商店的集中地,后来被人叫“白”了,就成了“奇望街”。在奇望街上众多的古玩店中,有一家历史最久又最大的古玩店,名叫“奇玩阁”,当时的店址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老久章”布店处。“奇玩阁”规模非常大,店里古玩又多,而且从不卖假货,因而营业范围很广,顾客始终络绎不绝,前后兴盛了几十年。当时南京许多著名学者、收藏家、教授都常常到“奇玩阁”来淘宝,留下了许多难忘的佳话。
不料,1924年一场大祸从天而降。当年9月,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办卢永祥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场战争给江、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结果,齐燮元败下阵来。当他仓皇逃离南京时,其部属100多人,突然于12月15日夜间啸聚闹事,继而竟明火抢劫,在商业繁华的夫子庙至中华路一带疯狂掠夺。乱兵还放火焚烧了沿途不少民房和商店。这次灾难波及到了奇望街,包括“奇玩阁”在内的许多店铺在劫难中被毁。从此,古董名店“奇玩阁”在南京消失。
洗染龙头数“正章”
提起南京“正章干洗店”,许多老南京都知道这是一家老字号名店。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南京成了达官贵人的云集之所,造就了商业繁荣的局面。当时,经验丰富的上海洗染店老板吴锦章,吃准了这一行情,以金条十根买下了地处南京市中心的中山东路67号门面,开设了“正章干洗商店”,并购置了同行业少有的先进设备,摆放在店堂中央,路人通过玻璃橱窗,就可看见设备运转和操作的过程。其实力明显超出当时南京的同行,生意十分红火。
正章干洗商店生意红火,引起了同行的嫉妒和排挤,有的洗染店私下通过关系,抢去了“正章”生意,有的则派人到“正章”门前寻机闹事,使得顾客退避三舍。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使得“正章”营业大受影响。吴锦章见势不妙,不得不出来“应战”,他一面请律师诉诸法律,一面又请出上海、南京的帮派势力,与南京洗染业帮派私下调解,最后事态终于平息。问题解决后,吴锦章放手大干,以重金从上海聘请了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的鲍传忠为洗间总管,张致政为烫间总管,袭阿龙为染间总管,严格把住质量关。对于后场各工种的师傅,他也以较之同行更高的工资网罗高手。对于店里的营业员,他则要求品貌端正,能以好的服务态度与巧妙的语言艺术招徕顾客。
“正章干洗店”很快打开了局面,成了南京洗染业中的“龙头老大”。“正章”名声誉满海内外。
刀具之冠“柏二房”
清代乾隆年间,金陵有一位叫柏云开的人,在城南信府河开设了一家铁器店。因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以“二房”为店号,称“柏二房”铁器店。专做各种刀具,由于品种多,质量上过硬,渐渐享誉大江南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军舰侵入长江,清朝廷决定在江阴修建炮台15座,“柏二房”第五代店主柏万顺,承接了炮台驻军战刀制造任务,由于战刀质量优异,获得了官府嘉奖,“柏二房”由此声誉更高。
“柏二房”打造的刀,大体分为战刀、民用刀、竹木器用刀。民用刀品种最多,有菜刀、剁刀、撬能刀、羊肉刀、条刀……其中批量最大的是菜刀。“柏二房”菜刀锋利、耐用,不卷口,斩骨头不缺口,社会上对“柏二房”菜刀的美称是“切玉断金”,表明它软硬兼宜,刚柔适度。“柏二房”身处金陵城南信府河,与饭店、酒楼、茶社林立的夫子庙地区及饮食行业密集的三山街和建康路地段近在咫尺,厨师们前来购买刀具十分方便,远近住家百姓,甚至许多外地人也都慕名找上门来购买。日本侵华期间,“柏二房”制作的战刀被用来杀“鬼子”,而称“鬼头刀”。南京沦陷后,气急败坏的日军放火烧毁了“柏二房”铁器店。抗战胜利后,“柏二房”迁往彩霞街25号开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柏二房”铁器店在信府河原址上盖了一个“柏二房”菜刀销售门市部,当时惠浴宇省长欣然题词赞曰:“老龙归旧窝”。
1970年,“柏二房”和“锋锐剪刀厂”合并,更名“南京刀具厂”,生产南京牌剪刀和南京牌菜刀。“柏二房”名称从此消失。
“鹤鸣”誉满海内外
1942年(有说1944年)春季的一天,南京几家较有影响的报纸同时刊出了一幅广告,可令人不解的是整版广告栏中竟无一字,有的只是一个大大的“?”,广大读者一头雾水。谁知次日,这几家报纸又同时在原广告位置刊出了一行小字:欲知详情,请见明日本报本栏。第三天,“谜团”终于解开,原广告位置出现了这些字样: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鞋——鹤鸣鞋帽店。这一别出心裁的广告轰动了全城,开张之日,鹤鸣鞋帽店果然顾客盈门。该店内不设柜台,摆一圈黑色皮沙发,顾客坐在皮沙发上试穿鞋子时,不须弯腰看样,就可从货架下所镶的玻璃镜中看得清清楚楚。地上铺着柔软的地毯,敞开式销售。该店对店员的要求很高,不但要衣着一尘不染,顾客上门还要热情迎上去帮助试鞋,遇上不讲理的顾客,决不容许店员动怒。老板杨扶生还不定期从上海来南京检查,每次来宁,他却不先进店,而是站在对面马路旁仔细地观察店里营业情况及店员的表现,店员们稍有不慎即有被炒“鱿鱼”的危险。
除上海南京外,“鹤鸣”在无锡、广州、天津、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都设有连锁店。其严谨的经营作风,还在于他们严格地根据季节的变化加工不同的皮鞋。制鞋的皮都是法国产的黄牛皮,缝鞋的线则是日本产的上过蜡的团线,从不偷工减料。店里经常了解市场行情,研究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改进款式、翻新花色,力求做到“式样新、上柜快、品种多”,所以“鹤鸣”生意始终十分红火,成为当时南京一个响当当享有盛誉的老字号店铺。赵子云